【醬酒科普】為什么冬季白酒更容易變“渾濁”
來源:未知日期:2019-03-08 18:56 瀏覽:
近期,有部分朋友把酒放在冰箱里,結果打開突然發現,原本清澈透明的酒水中出現了很多白色渾濁、絮狀物;還有一些身處“天寒地凍”環境下的北方朋友,也時常發現購買的白酒變渾濁了,但如果把酒放在常溫下一段時間,酒又會慢慢變得透明。
那么好好的白酒為什么會變渾濁呢?
眾所周知,白酒中含有大量的風味成分,尤其以醬香型白酒含量居多。而白酒低溫下變渾濁正是由于其中的高級不飽和酸以及酯類物質引起的,包括棕桐酸、油酸、亞油酸及其乙酯類物質。這幾種高級脂肪酸乙酯均為不飽和脂肪酸乙酯,性質不穩定,只溶于酒精,隨著溫度的降低溶解度也急劇降低,在低溫下引起渾濁,甚至在低溫環境下久置一段時間后,會凝聚產生白色絮狀沉淀物。
所以,白酒在低溫情況下出現渾濁或絮狀物是正常的現象,不用擔憂。而且,在醬香型白酒國家標準(GB/T26760-2011)中也規定:當酒的溫度低于10度時,允許出現白色絮狀沉淀物質或失光。10度以上時應逐漸恢復正常。另外,低溫下渾濁失光、有白色絮狀物析出也正是純糧酒的典型特征。知道了白酒變渾濁的原理,下次遇到類似問題時,一定要沉著冷靜處理。這不是您購買的酒出現了問題,更不是酒水變質了,只要將酒水拿在常溫下(10℃以上)一段時間,自會重新變得清澈透明。喝了這樣的酒,也不會有害身體健康,請放心飲用。